部分醫院營銷人員,專門寫“軟文”夸大病情誘騙患者前來就診,是否觸犯法律底線
[摘要]所謂的專家基本由營銷人員假扮,專門寫“軟文”夸大病情誘騙患者前來就診。
部分私立醫院網絡部有黑幕:假扮專家騙患者
李華陽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——學市場營銷專業的他,剛應聘到北京一家私立醫院工作沒兩天,就成了“眼科專家李醫生”。不過,“李醫生”的工作不是 治病,而是寫“軟文”,是“讓人知道這個病到底有多嚴重,必須得趕緊治,而且一定得到我們醫院來治”。通過某搜索引擎搜“青光眼”這個關鍵詞時,排在前兩 頁里的信息,有關病癥、病因和并發癥的介紹,雖然都號稱出自某醫院眼科專家或主任醫師的手筆,但不少是幾個類似李華陽這樣20歲出頭、從沒學過醫的年輕人 瞎編出來的,這些年輕人受雇于一些私立醫院的網絡部。網絡部,這個在公立醫院中聞所未聞的部門,在許多私立醫院里卻是相當重要的機構,任務就是通過互聯網 “釣”來患者。(《新華每日電訊》5月25日)
這年頭流行跨界,既然大學教授可以開公司當老板,普通白領也不乏兼職做淘寶生意的,市場營銷人士兼個學者專家,不是沒可能。不過,明明是市場營銷專業出身,進入一家私立醫院沒兩天,便改頭換面為“醫學專家”,如此快速的轉型,難免令人瞠目結舌。
盡 管市場營銷人員變身“醫學專家”后并未直接坐堂問診,掛“羊頭”賣“軟文”還不至于草菅人命,似乎也扣不上“無證行醫”的帽子。但當這些“軟文”以病癥、 病因和并發癥介紹等專業面目呈現,甚至號稱出自專家、主任醫師之手,并以此為某些私立醫院相關醫療科室導入患者時,其迷惑性就不言而喻了。
對 于公眾和患者而言,其獲得相關疾病咨詢的渠道畢竟十分有限,當從網絡上搜索相關疾病信息時,如果排名在前的完全是各路“偽專家”以營銷為目的瞎編出來的軟 文,很多人難免自投羅網“咬釣鉤”。外行要想鑒別這些披著“專業”外衣的“軟文”,絕非易事,進而淪為待宰魚肉倒是在所難免。
私立 醫院依法進行一些商業營銷,不是不可以,但醫療服務的營銷應該有嚴格規范。既然對于醫療廣告有明確的界定和約束,這類掛“專家”賣“軟文”式的隱蔽營銷, 早就在禁止之列。尤其是當這些商業軟文是通過競價排名的廣告模式與相關搜索引擎、網站合作,對于醫療服務廣告的管理,自然也應適用于搜索引擎與網站等廣告 平臺。任何商業推廣性質的軟文,要有醒目標記標識,應成為起碼的規范。
比起市場營銷人士變身醫學專家后捉刀寫“軟文”,一些私立醫 療機構尤其是美容機構,其專家出處、名頭來歷等也更為可疑。當醫療專家本身也“掛羊頭賣狗肉”時,無疑蘊含著更大的醫療與健康風險。有鑒于此,“營銷人 員”變身“醫學專家”的背后,醫療服務營銷的亂象、新興營銷網絡平臺上對于醫療咨詢監管的失范與缺位,都亟待彌合。